适量运动有益身心健康,这一健康观念已经深入人心,但强度低了怕没效果白费劲,强度大了又坚持不下去,心血管疾病患者还会担心发生心脑血管急性事件。所以到底多少算“适量”呢?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一般建立人群的推荐运动强度是“中等为主,高强度少量补充”,这是全球权威指南(如 WHO、美国心脏协会、我国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等)的共识。那么怎么判断自己运动达到了中等或者高等强度呢?
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是“谈话测试”:如果运动时呼吸加快、微微出汗,但还能说得出话,那么就是达到了中等强度。这样的运动可以是快走、慢骑车、游泳、跳舞、太极、健身操等。
而如果运动时呼吸急促,难以完整说一句话,那么就说明你已经在做高强度运动了,例如跑步、球类运动、跳绳、高强度间歇训练(HIIT)等。
如果你有运动手表,也可以通过心率来判断运动强度。人的最大心率=220-年龄,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在最大心率的60%~75%,而高强度运动时的心率可以达到最大心率的75%~90%。
比如40岁人的最大心率就是180次/min,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为108–135 次/min,高强度运动时则为135–162 次/min。
除了运动强度,运动时间也是需要关注的。对一般人来了说,中等强度的运动最好每周累计超过150分钟,但不是一次做完,而是规律地分散到几天完成。高强度运动建议每周累计75分钟左右,可以与中等强度运动结合在一起做。
有些人认为运动必须达到一定心率才会开始有作用,但其实只要迈出了开始的一步,身体就已经在获益了,哪怕运动强度很低、时间很短。
比如坐久了站起来活动活动、走几步路,可以改善血液循环、减少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。
再比如多做做简单的家务、吃完饭散散步、睡前稍微拉伸一下,这些都可以让肌肉轻微收缩,帮助血糖进入细胞,改善胰岛素敏感性。
另外,运动还可以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,减轻压力、焦虑,改善睡眠。研究发现,每天哪怕只有 10–15 分钟的轻度到中等强度运动,也能降低早逝、心脏病和部分癌症风险。
运动的每一小步都是迈向健康的一大步。看到这里,屏幕前的你不妨也站起来伸个懒腰、稍微活动一下吧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etacontent
成都世运会航空运动项目设无人机运动小项。无人机运动2014年起源于澳大利亚,目前已形成一系列由世界空中运动联合会(FAI)认证的世界...
【新思想引领新征程】我国冰雪运动实现跨越式
(新闻联播):一年多前,北京作为双奥之城闪耀世界。习指出,北京冬奥会、冬残奥会的筹办举办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,冰雪...